二战时美苏争夺德国科学家,为什么没听说争夺日本科学家?(二战德国为什么那么多科学家)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二战时美苏争夺德国科学家,为什么没听说争夺日本科学家?优质回答:德国之所以能挑起二战,先进的武器装备就是他们的底气之一。一个国家要想走在所有国家的前面,层出不穷的武器装备就是其重要保障。二战德国的强大正是因为他们的黑科技过于繁多,当然主要……

二战时美苏争夺德国科学家,为什么没听说争夺日本科学家?
优质回答:
德国之所以能挑起二战,先进的武器装备就是他们的底气之一。一个国家要想走在所有国家的前面,层出不穷的武器装备就是其重要保障。二战德国的强大正是因为他们的黑科技过于繁多,当然主要还是归功于他们科学家团队的刻苦钻研。
V2弹道导弹、虎式坦克、喷气式飞机、防空导弹等等都是他们的杰出发明。这些发明随便拉出去一个都是盟军头疼而又无法超越的存在。在知道希特勒喜欢大口径火炮之后,这些科学家又没日没夜的给他赶制出了重达一千三百四十四吨,口径800毫米的两尊大炮,分别叫“古斯塔夫”和“多拉”。光他们的炮弹就重达七吨,一炮下去可以飞出三万七千米的距离。还得靠专门的火车轨道拉运才行。这些武器的出世可没给盟军少添麻烦,至今有些武器的设计理念还在影响着当代武器的进程。
一个国家科技的强盛主要和人才有关,而拥有智慧种族之称的犹太人却因为希特勒的屠杀犹太人政策全都移民海外,其中就有爱因斯坦。要不是因为希特勒的歧视犹太人政策,说不定世界上的第一枚原子弹会在德国诞生。虽然白白损失了众多人才,可是对于人才众多的德国来说根本不足为虑。
德国战败后,美苏两国很快掀起了瓜分德国科学家的狂潮。毕竟从二战德军的武器就知道这些科学家到底有多重要,因此这两国可是卯足了劲的抢。美国甚至专门制定了“回形针计划”。
什么是“回形针计划”?就是抢人计划,要想方设法的把这些科学家运回本国,美国一共运回1700多名科学家及其技术人员,甚至为了迫使他们为美国效牢,还将他们的家属也强行带入美国。这里面就有冯.布劳恩、劳埃、赫斯、加博尔等大师级人物。其中火箭之父冯布劳恩,不仅被美国花重金请过去,还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顺利的在美国的开脱下逃过了战后的审判,最后还主持了土星五号等大工程,成了美国航天之父和阿波罗登月设计师。
论起抢人才,苏联自然也不甘落后,启动了“奥萨瓦根”行动。总参谋部情报局联合民委员会在东德疯狂抢人才,所过之处任何和高科技相关的东西全都被苏联带走,一颗钉子都不带剩的,仅1946年10月22日一晚上,就用火车连夜整走了德国2000名科学家及相关技术人员。
再来看看日本,日本战败后,就被美国派军队接管。因为原子弹的成功爆炸,美军有了独自解决日本的能力,再加上麦克阿瑟对苏联的警告:不允许苏联军队登陆日本。这才造成了在日本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因此美军有的是时间慢慢挑慢慢选。要说抢日本科学家倒还高看了他们,也只有被美军挑选的份。
而且苏联压根也看不上小日本的科学技术,英法呢,又以美国为中心,自然不会跟他瓜分日本,中国自己的事还没处理完,当然也是没空。
为什么说众多强国都看不上日本科学家呢?他们的发明也就在亚洲还能逞逞威风,去了欧洲战场也就是个战五渣。比如零式战斗机,虽然前期无敌,可是后来经美军一解剖发现,完全就是牺牲了飞机的防护性来提升速度,最后被美军的泼妇战斗机直接打成筛子。再说说自动鱼雷,名字听起来不错,其实也没啥技术含量,其实里面就是趴着一小鬼子,想跟美军玩对对碰。
还有什么土豆坦克、“野鸡脖子”机枪、气球炸弹等等。这些用来糊弄一下亚洲的军队还可以。放在国际舞台上只能是小打小闹,永远上不了台面。也正是因为日本科学家的孤芳自赏使的他们越跑越偏。
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日本科学家,毕竟在医学领域上日本还是很有发言权的。
七三一部队给日本带来了大量活体数据可供研究,而他们的“原木”主要来源于中国、韩国、美苏盟军。日本战败后,这群恶魔理应受到军事法庭的制裁,可是美国为了得到七三一部队的研究数据,对以石井四郎为首的七三一部队成员开脱罪名。将他们引渡到了美国,不仅待遇丰厚,还让他们安详的度过了晚年。
当美军得到了细菌和资料后,就在朝鲜战役里投放了大量带有炭疽病毒的跳蚤,还有后来生物制药、外科手术的长足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七三一部队的数据贡献。也正是由于美国的独自占领,才使得日本这些罪恶深重的白衣恶魔能够逍遥法外。
其他网友观点
德国战败后,美国和苏联都想方设法把德国科学家迁往自己国内。当时的德国科学家大多是研究军事武器之类的,例如号称“火箭之父”的布劳恩和爱因斯坦就被美国的“回形针计划”吸引移民到了美国。美苏两国能在短时期内在军事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都离不开德国科学家的贡献。1945年,希特勒自杀德国投降之后,美国、苏联、英国、法国等战胜国更是掀起了瓜分德国科技成果的狂潮,这其中就包括对德国科学家的争夺。二战后,美苏争霸期间美国与苏联之间层出不穷的科技成果,其中相当一部分也有德国科学家的贡献。
美苏两国早已经清楚地了解德国的科技的先进,更明白这些德国科学家潜在的巨大价值,换句话说就是说,早已占据世界顶尖水平的德国科技,及创造这一切的德国科学家,具备被抢夺的巨大价值。
早在1933年到1941年之间,很多德国科学家,还有一些奥地利科学家,自动前往美国寻求庇护,在这9年的时间里,美国所接收的科技人才多达1090名,这些人中有645名是工程师。
这些德国科学家在美军非常重视的军事技术等领域,做出过巨大贡献,所以美军非常清楚这些科学家的价值。至于苏联,早在二战开始之前,他们就与德国有过非常紧密的军事合作,所以他们也很了解这些科学家促进本国军事技术进步的能力。
日本的科学人才的能力,远达不到美苏需要争抢的地步。日本科学家在科技探索这些方面,闹出过不少国际笑话。上世纪30年代,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地,也就是所谓的伪满洲国听信日本所谓权威专家的言论,在东北勘探石油,结果一无所获。日本科技虽然并不先进,但是并非一无是处,但是,美国已经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人才,苏联却争夺无力。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有限,可是想要顺利地在中国战场发动战争,必然要依靠石油、有色金属等格外昂贵的战略物资。
日军在二战时期的潜艇技术是比较先进的,像日本的伊400潜艇,那就是当时下潜深度最深的潜艇,也是吨位最大的潜艇。并且日军还造出了当时所谓的水下航母,可想而知当时日军的潜艇技术还是不错的,甚至日军的潜艇当时就可以从本土出发,去载着水上飞机攻击美国。
而真正令美军垂涎的则是731部队的实验资料,可以说美国为了获得这些资料,那是煞费苦心,不惜赦免松井石根等人,使得731部队逃过了审判。美军在1943年就注意到了这支部队,得知日军采用了大量活体作为实验之后,美军高层瞬间就动起了这些资料的心思,并且非常渴望得到菌种。
当年美国得到这些资料和菌种之后,曾经在朝鲜战争中投放过不少带着炭疽病毒的跳蚤,可以说美军生化武器这么厉害,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些研究资料。用美军的话来说,这个世界上或许再也找不到同类的资料了,因为人体活体实验,无论怎么样都同动物有极大区别。
其他网友观点
据说,二战后期,由于日本战局非常紧张,日军大本营曾经派代表约见了苏联情报人员,是苏联情报总局局长依瓦舒金将军接见了日本的使者。这个日本代表对苏联情报人员说:我们完蛋了,美国使我们屈服了,美国将把日本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我们将永远不会有东山再起的希望了。
但是,如果原子弹为美国和苏联同时掌握,我们深信日本在不久的将来,定能重新站立起来,并在大国之中占有适当的位置。
据有关情报透露,当初日本将原子弹的某些技术资料交给苏联时,苏联还对日本做出过某些承诺。这样,苏联方面的原子弹研制进程无疑加快了很多。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在这一点上,日本做出的决策可以说是一次划世纪的赌注,也可以说是一次战败国独到的远见。那时的战略家们还没有提出“冷战”这个词。日本人已经在思考战后的世界格局,作为交换苏联可以制衡美国在日本的势力。
当然,日本与苏联的这个秘密交易,不可能拿到台面上来说,还有日本细菌武器的科技人员的去向,这些都成为世界未解之迷了!
二战时,美苏争夺德国科学家,也争夺过日本科学家,为什么普通人没听说过美苏争夺日本科学家呢?咱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说其中缘由。
其一、德意志民族的确有着世界上少见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德国确实是世界科学的中心。德国科学家非常厉害,而且人数众多,想隐瞒这些“争夺”是很困难的咱们可以计算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是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国家。
难怪二次大战后,美国与前苏联激烈地争夺德国科学家。事实上,美国与前苏联的高尖技术有许多都是德国籍科学家的发明,比如爱因斯坦就是原德国犹太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和苏联同时攻打柏林,苏联人捷足先登拆走了机器,美国在收拾战利品则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却把脑筋动在了德国的科学家身上,这批优秀的人,以准战俘的身份成为美国后来的技术精英。
美国人在这件事情上,本来执行的策略和苏联的战俘营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就知识和人才来说,则是一种更高明的掠夺。
著名的“马桶里抢人才”的眼光,决定了战后美国的超级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希特勒统治下的纳粹德国行将崩溃。美苏两国同时意识到德国在科学领域有许多项目领先于其他国家,德国的科学家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于是,一场争夺德国科学家的斗争在两国之间悄然展开。1945年3月18日,美军第一步兵师开进波恩,在波恩大学实验室的一个坏了的抽水马桶里掏出了一堆碎纸。
美情报人员把这些碎纸片小心翼翼地晾干,并拼接在一起,发现这是一份包含德国科研计划摘要和科学家、高级技术人员的配置资料。
美国争夺人才的“回形针行动”当年罗斯福的远见卓识,还表现在对人才的重视上。最为经典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与苏联争夺德国科学家,在罗斯福的要求下,美军实施了“回形针行动”。
美军派出突击队,冒险率先进入德国火箭生产中心佩内明德,接受了以V1/V2导弹总设计师沃纳·冯·布劳恩,以及沃尔特·多恩贝格尔为首的100多名纳粹科学家的投降,并获取了可以组装成100枚火箭的零部件。
后来,他们将这些专家和有关资料、材料迅速运回美国。布劳恩和多恩贝格尔后来成了美国重要的科技领军人物。
事实上,各战胜国都争相搜捕那些设计德国先进飞机,特别是袭击英国的V-l和V-2型火箭的技术人才。
他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惩罚这些应对千万平民百姓之死负责的人,而是想重新启用他们为自己效力。
从1945年的春天开始,美国和苏联就争相收罗被艾森豪威尔将军所称的“智能战利品”,也就是德国的科学家。
在波罗的海海岸的研究中心佩内明德,沃尔特·多恩伯格将军和物理学家,他们基本上都是党卫队官员,韦恩赫尔·冯·布劳恩曾在德国火箭研制中领导着成百上千名科学家。
其二、德国研制地空导弹、反坦克导弹、反舰导弹等,其技术水准确实具有领先世界的优势,美国和苏联都在德国导弹技术的基础上各自开展了导弹研制工作,其他发达国家也陆续参加到了研制与开发导弹的行列中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之际,大国之间为何要进行一场暗战:美国和苏联为争夺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忙得不亦乐乎呢?
德国研制地空导弹、反坦克导弹、反舰导弹等,其技术水准确实具有领先世界的优势。
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清晨六点,在睡梦中的伦敦人被远郊一声轰然巨响惊醒,一千多公斤的炸药从天而降,在泰晤士河边的奇齐克爆炸。
携带着重磅炸弹的并不是德国的轰炸机,而是一枚名为V2的德国弹道导弹,这是希特勒第一次将他的终极致命武器用于实战。V2导弹让盟军不寒而栗,因为它从德军占领的荷兰直接打到了英国伦敦。
这种导弹,运送距离达到260千米以上。
它给英国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时,德国还研制了地空导弹、反坦克导弹、反舰导弹等。二战结束后,美国得到了100枚“V-2”导弹和包括冯·布劳恩在内的一批德国导弹专家,苏联也得到了大量的“V-2”导弹和一大批研制者。
从此,美国和苏联都在德国导弹技术的基础上各自开展了导弹研制工作,其他发达国家也陆续参加到了研制与开发导弹的行列中。现在,导弹已成为超级大国们具有战略地位的主要兵器。
他们以德国的V-2为雏形,在1946-1952年间共发射了60多枚火箭。在V-2火箭的“鼻”部接上了一枚更小的火箭,这也就是二级火箭,这一改进使火箭飞得更高。
此后,美国和苏联的火箭技术都发展迅速,争相研制洲际弹道导弹和太空运载火箭,这一空间军备竞赛持续了30年。
其三、德国被一分为二,美国和苏联都有机会得到德国关键领域的科学家,而日本是被美国独占,所以战后日本科学家基本上都在美国的掌控之中,很大程度上就不存在美苏争夺的情况二战末期,美国和苏联激烈争夺德国的科学家队伍。当时,美国和苏联拼命赛跑,都想第一个攻占柏林,军功荣耀是一个方面,背后还有更实际的利益,获取德国先进武器的研究专家和有关资料。
战争期间,德国发明了导弹,据说核弹的研制也达到相当水平,这令美苏两国垂涎三尺。
美国作家雅各布森曾经写到:“回形针行动”是二战后期美国招揽纳粹科学家的绝密计划。
可见即使是争夺德国科学家,在当时也是“绝密计划”,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秘密才被后人发现。更不用说争夺日本科学家的事情了!
在前苏联国家内,火箭工程师们也正忙于对缴获的德国V屯火箭进行试验,并开始对v_2进行修改、改良,因而出现了功率强大的液体推进剂火箭的新系列。
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日益加剧的紧张关系,直接导致了激烈的导弹竞赛和航天时代的竞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美国和苏联彻底瓜分了纳粹德国,包括火箭技术在内的先进科技成果。也正是V-2火箭在美国和苏联的“安家落户”并生根发芽,让世界从此走进旷日持久的“冷战时代”。
事实上,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用人之术就已经不仅远远超过了敌我的界限,而且还超越了国家的界限。当时,德国法西斯被打败了,美国和苏联的军队都已进入了德国本土。
但是,苏联却忙着把德国的工厂、机器和设备像搬家式地用火车一车皮一车皮地运回国,而美国人却棋高一招,只到处搜集德国的科学家,并把他们带去美国。
苏联也是有样学样,知道美国在抢科学家,后来也在德国占领区争夺了很多科技人才。
大国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十分重视人才。除自己大力培养人才外,还大量引进国外人才。30年代,从欧洲流亡出来约2000多名科学家,大部分都在美国定居,其中包括象爱因斯坦这样杰出的科学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和美国都千方百计争夺德国科学家,各启从德国“抢”走了一批有造诣的科学家。掂统计,自1952一1975年这23年中,美国从国外引进了20多万外国专家,仅这一项就为美国节约大约200忆美元的培训费用。据南斯拉夫报刊估计,南斯拉夫战后外流11000多名专家。
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强大的人才队伍是工业发展的保障,国与国之间人才争夺早已成为常态,“二战”期间苏联和美国争夺德国科学家就是最好的例证。
战后,美国从国外引进了20多万外国专家,当然包括日本科学家,南斯拉夫这样的小国,战后都外流11000多名专家。可以想象日本科学家有多少流入到美国,保守估计也会超过20000人。
由于,战后美国独占日本,所以美苏争夺日本科学家的现象才不多见,但是在战时,争夺日本科学家肯定是存在过的,比如日本的原子弹技术研究的情报极有可能被苏联获取,而西医学,特别是生物武器研究的科技成果和人员最后都可能都流入了美国。
总而言之,德国科学家太厉害,而德国又被美国和苏联同时占领,所以美苏争夺德国科学家就比较明显,尽管二战期间,美苏也曾经争夺过日本的科学家,但战后美国独占日本,美苏争夺日本科学家的情况就比较少见了。
我是@龚柳辉请大家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分享!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kaopuyunying.com/showinfo-6-6038-0.html